新闻动态
媒体聚焦
您的位置:

医乃仁术!中国古代医学伦理与中医思想的融合发展

时间:2021-10-13 13:32发布人:高燕仙浏览:

  来源|中国中医药报

  文|鲁进 湖北省鄂州市第三医院

  •我国的中医伦理学的基本观念是以人为本,认为人是万物之灵,因此人的生命是世间最宝贵的。救人性命是医者本分,但正因医术与最宝贵的生命相连,所以从古至今都认为医者必须对生命抱有高度的仁爱精神。

  •“医乃仁术”意为医学是施行仁道主义的术业,它是儒家的仁术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。我国儒家文化一直强调仁爱思想是从医的基础条件。

  •医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行业中的直接反应。古代民间医家更看重社会价值的体现,通过不断钻研医术,提高自身道德修养,获得社会认同,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行为,筑构了更为丰满的社会医学伦理道德。

  •我国古代的医学伦理学是医德和医术的统一,古代人·仁思想是中国传统医德的核心内容,而以儒道为主的传统生命哲学是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深厚根基。

  《本草纲目·序》中提到“夫医之为道,君子用之以卫生,而推之以济世,故称仁术。”解释为:医者,首先要有仁爱之心,对患者要有关怀之情。医者用仁爱之术来体现他的仁爱之德,又用他的仁爱之德救助患者,则可将仁爱之心传播到天下的百姓中,使家庭和睦,人伦有序,从而达到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。修养成仁爱之术,是德与术的相通。只有有仁爱之心的人,才有仁爱之德,只有仁爱之德,才能修炼成仁爱之术。其实,这些说的就是要有高尚的伦理道德才能行医治病。而古人要求的高尚的伦理道德说的就是中国古代医学伦理思想。

  一般说来,我国古代的伦理学传统的特点是:道德与政治紧密结合,为宗法等级制度服务;道德法律化,法律道德化,注重医德和医术的统一。医以德为本,无德不成医。医德规范与医德实践相结合,强调主体的道德修养,强调天人合一,人际关系和谐,讲究中庸之道,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。学医者需通儒书;学儒者要明医理,则要读中医经典,方能得其要妙。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医德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支配作用。具体内容如下:

  “以人为本,人命至重”思想,尊重和珍视生命

  《黄帝内经》是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,是中医药学和医德教育方面早期最为重要的论著。从《黄帝内经》始,奠定了中医“以人为本”的医学传统,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,《素问·宝命全形论》记载:“天复地载,万物悉备,莫贵于人,人以天地之气生, 四时之法成。” 中国人最核心的思想是把天地看作一个自然,生命是天地的常物,这个自然是没有任何神秘意义的,它不是一个造物主的概念。因为天地赋予生命,尤其人的生命是万物之中最宝贵的,所以中国人非常重视对生命的保护。我国中医伦理学的基本观念是以人为本,认为人是万物之灵,因此人的生命是世间最宝贵的。救人性命是医者本分,但正因医术与最宝贵的生命相连,所以从古至今都认为医者必须对生命抱有高度的仁爱精神。因此龚廷贤说:“凡病家延医,乃寄之以生死,理当敬重,慎勿轻藐。”《黄帝内经》中的《疏五过论》篇提到医生应避免五种过错:不明贵贱、贫富、喜怒,不知病情,谓之一过;不明饮食、居住、苦乐,不知补泄,谓之二过;不明比类、奇恒、从容,为工而不知道,谓之三过;医不能严,不能动神,外为柔弱,乱至失常,谓之四过;切脉问名,不合男女,不问所发,唯言死日,谓之五过。《征四失论》有言: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,此治之一失矣。受师不卒,妄作杂术,谬言为道,更名自功,妄用砭石,后遗身咎,此治之二失也。不适贫富贵贱之居,坐之薄厚,形之寒温,不适饮食之宜,不别人之勇怯,不知比类,足以自乱,不足以自明,此治之三失也。诊病不问其始,忧患饮食之失节,起居之过度,或伤于毒,不先言此,卒持寸口,何病能中,妄言作名,为所穷,此治之四失也。提到四种过失,告诫医生要从病理、心理等方面分析病因,这样才能为病人解除疾病。医学系人之生死,责任重大,医系人之安危死生,眷属之悲欢聚散。岂非天地间最重大事哉!元代医书《九灵山房集》(戴良著)便有“医以活人为务,与吾儒道最切近”的言论。清代吴尚先《理瀹骈文》:“一人生死,关系一家,倘有失手,悔恨何及?”萧纲《劝医论》中云:“天地之中,惟人最灵。人之所重,莫过于命。” 孙思邈的《大医习业》和《大医精诚》全面论述了医德的要求,成为我国古代医德规范形成的标志,他的“人命至重,有贵千金,一方济之,德逾于此,故以为名也”的名言更能说明重视生命的珍贵和医德的重要性。

  “医乃仁术”的行医宗旨

  “医乃仁术”意为医学是施行仁道主义的术业,它是儒家的仁术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。我国儒家文化一直强调仁爱思想是从医的基础条件。明代陈实功在《外科正宗》中提出要“先知儒理,然后方知医理”。医为仁术,必具仁心。“仁”是儒家核心教义之一,《论语·述而》云: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。” “儒医”代表了一般伦理学与医学密切结合的结果,仁既是一般伦理学的核心,也是医学伦理的核心。“夫医者,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;聪明理答不可任也,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。”(南齐《褚民遗书》)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称:“无伤也,是乃仁术也。”明朝王绍隆《医灯续焰》卷二十《医范》 引陆宣公之言云:“医以活人为心。故曰:医乃仁术。” 晋代葛洪在《肘后备急方·序》中言:“岂止一方书而已乎?方之出,乃吾仁心之发见者也。” “医乃仁术”是中医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。清代喻昌《医门法律》:“医,仁术也。仁人君子必笃于情,笃于情,则视人犹己,问其所苦,自无不到之处。”唐代孙思邈《备急千金要方序》:“凡大医治病,必当安神定志,无欲无求,先发大慈恻隐之心,誓愿普救含灵之苦。”

  古代医德的评价注重社会价值

  医德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医学道德标准对医疗行为所作的道德评价。医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行业中的直接反应。古代民间医家更看重社会价值的体现,通过不断钻研医术,提高自身道德修养,获得社会认同,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行为,筑构了更为丰满的社会医学伦理道德。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说:“古之善为医者,上医医国,中医医人,下医医病。”说的是:善为医者,不仅能治病救人,也能以医理论国事,治病与治国、治人,融会贯通,一脉相承。古代医生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,遵循着儒家的价值观念,表现出 “见利思义”的高尚人格。《吴鞠通行医记》中写道:“良医处世,不矜名,不计利,此其立德。”北宋医王庞安时对 “踵门求诊者,为辟邸舍居之,亲视餤粥、药物,必愈而后遣;其不可为者,必实告之,不复为治。活人无数。”明代聂尚恒《活幼心法》:“医者仁术,圣人以之赞助造化之不及,所贵者,扶危救困,起死回生耳。”在古代儒士看来,学而优则仕兼济天下能够造福百姓,除此之外最好的济世之途就是行医,范仲淹提出“不为良相,当为良医”的人生理想。朱丹溪云:“士苟精一艺,以推及物之仁,虽不仕于时,犹仕也。”古代儒生与医生都有“惠民济世”的思想,认为以仁爱之心治理朝政,可平天下,以仁爱之心救助患者,则可将爱心传播到天下的百姓中,使家庭和睦,人伦有序,从而达到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。这种对人的生存、处境和幸福的关怀以及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追求,在古代医家的观念中占据着重要甚至是首要的地位,治病、救人、济世三位一体,不可分割。如《灵枢·师传》:“上以治民,下以治身,使百姓无病,上下和亲,德泽下流,子孙无忧,传于后世,无所终时。”

 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,我国后世的中医学者对自身有了更高的要求。医之为道,非精不能明其理,非博不能致其得。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曰:“夫道者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”,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吴瑭《温病条辨》:“生民何辜,不死于病而死于医,是有医不若无医也。学医不精,不若不学医也。”《素问·疏五过论》中“圣人之治病也,必知天地阴阳,四时经纪,五脏六腑,雌雄表里,刺灸砭石,毒药所主,从容人事。” 同时对应的医学伦理要求医者“行医一时,鞠躬一生;不求闻达,但求利人。”陈实功《外科正宗·医家五戒十要》:“夫医者,非仁爱之士,不可托也;非聪明理达,不可任也;非廉洁纯良,不可信也。”医生的职业决定了医生应有区别于普通人的道德素质,理应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严格的职业操守,以服务人类和公众利益为目的学医。明代裴一中《言医》:“学不贯今古,识不通天人,才不近仙,心不近佛者,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,断不可作医以误世!医,故神圣之业。” 《大医精诚》要求医生面对患者要一视同仁,平等对待,应“不得问其贵贱贫富,长幼妍媸,怨亲善友,华夷愚智,普同一等,皆如至亲之想”。医生要充分尊重病人,态度诚挚耐心,以期营造和谐医患关系,取得最佳治疗效果。《灵枢·师传》篇说:“入国问俗,入家问讳,上堂问礼,临病人问所便”“人之情,莫不恶死而乐生, 告之以其败,语之以其善,导之以其所便,开之以其所苦,虽有无道之人,恶有不听者乎。”经过历代崇高素养医者的传承与发展,铸就了中国优良的医学道德传统:仁爱救人,赤诚济世的行医宗旨;不图名利,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;普同一等,一心赴救的服务态度;尊重同道,谦和不矜的医疗作风;注重自律,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。

  医者仁心,习医者要想真正掌握好医技,必须遵循中国优良的医学道德传统,重德、行德、守德、积德、修德。重德:治病救人心所系,立志行医德为先。行德:面对面问诊,心连心开方。守德:视名利淡如水,视健康重于山。积德:病人以命相托,医者以诚相助。修德:悬壶济世,两袖清风,医人医心,仁心仁术。清代陈梦雷等在《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》写道:“无恒德者,不可以作医。”龚延贤在《万病回春医家十要》提到:“一存仁心;二通儒道;三精脉理;四识病原;五知气运;六明经络;七识药性;八会炮制;九莫嫉妒;十勿重利,当存仁义,贫富虽殊,药施无二。”

  我国古代的医学伦理学是医德和医术的统一,古代人·仁思想是中国传统医德的核心内容,而以儒道为主的传统生命哲学是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深厚根基,古代人·仁思想深入融合儒家思想,促进了中国古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,造就了我国独特的中医文化,为后世现代医学伦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